
【内容简介】
《我胆小如鼠》讲述了少年杨高自年幼之时就十分胆小而成为同学的笑柄,成为老师“胆小如鼠”成语的生动比喻。原因在于他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敢在盛夏之时下河“卖南瓜”,也不敢爬到树上玩耍,甚至他还恐惧一群乃至一只张翅飞奔过来的大白鹅。其学生生涯就在同学与老师的嘲弄中度过了,在工作期间也因为恐惧和与世无争的老实本分的性格,遭到工厂的不公平待遇。其同学也是同事的吕前进,干的活比他少,工资却比他高出一大截。为了调换工作吕前进可以拿着一把锉刀威胁厂长,为了分房子可以赖住厂长家,结果是一切如愿。而老实本分的杨高,却如待宰的“羊羔”一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厂里的不公平分配。最后,更为讽刺的是杨高在被吕前进辱打之后,想像其父亲一样找回失去的男人尊严,但结果仍然是遭到羞辱和吕前进一度拳打脚踢。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
【精彩书评】
《我胆小如鼠》的标题预示了整篇小说反叛的消解与悖论。老鼠是人人喊打的夜行动物,具有惊人的破坏力,是人们最恐惧的动物之一。而人们却认为老鼠是最为胆小的物种,岂顾多少人被老鼠或老鼠带来的灾害吓得魂飞魄散。
其次,父亲以死来实现了自我的反叛,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此种层面上的反叛,早已超越了现实的意义,或者说这层反叛的现实意义已经被消解殆尽。
而最具戏剧性的,要算杨高“觉醒”后决心要去劈吕前进所发生的一系列闹剧了。一路上,杨高不断被身边的伙伴和新加入的“看客”所嘲笑。从杨高出门到见到吕前进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滚雪球”的叙事结构。嘲笑的对象和方式是重复一样的,而变化的是不断壮大的“围观队伍”。后来,当杨高用刀要劈吕前进的时候,他却好奇吕前进为什么笑、吕前进脖子上的红痘和吕前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好。
看似激烈的矛盾冲突被慢条斯理的“心理层面的叙事”所解构,看似杨高内心无法掩映的复仇却被弱势者本身“无法褪去的妥协”所消解。尽管杨高还是给了吕前进一耳光,但是最终他又被吕前进暴打了一顿。读者会去注意“那一耳光”的内涵,但更多的思考必然会投向“杨高报复的失败”——即使吸取了父亲以生命换来的教训。
如果小说以“杨高真的砍了吕前进”为结局,其实也未尝不深刻。但是作者余华仍不善罢甘休,还要执着于去消解这种“看似合理的道德性”,这才是他的高明之处。余华用“空白之心去写作”,以极度客观的笔法将人物置身于“真实的现实”“异化的现实”“理想的现实”和“纯粹的现实”中,为小说人物提供“强势者的虚伪”“弱势者的承受”“弱势者的反抗”还是“限于无尽的悖论循环中”的生存可能性,然后让小说人物自己去抉择,让小说读者有充分的时间去反观自身,最终使小说流露无限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