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随着各地疫情风险等级不断下降,学生返校复学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未正式开学前,医学院将继续按照“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精神,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网上MOOC资源,进行线上教学。基础医学部老师们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以不同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都有“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
邢秀玲老师在课程《病原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免疫学》线上教学中,把学习强国的正能量融入德育教育。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使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总书记对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崇高精神的褒扬,体会到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的神圣使命。学生深受鼓舞和振奋;利用新闻媒体,文字、图片等用多媒体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在课前10分钟或课间休息时间播放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故事、诗歌、歌曲和脱口秀等来鞭策、激励、引导学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能量不断融入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融入王德恩同志的事迹,实时引导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厚植爱国情怀,牢固树立医者仁心的理念。并不断的把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精神及爱国教育等全员育人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李胜楠老师在《生物化学》线上教学讲到第三章脂肪时,BMI指数是国际最常用来量度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它利用身高和体重之间的比例去衡量一个人是否过瘦或过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世界人的身高、体重、饮食等因素设置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指数超过25为肥胖。但是由于我国饮食习惯的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定的标准与我国国情不符,我国科学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BMI指数标准,超过24为肥胖。在讲解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中国人要有中国的标准,国际上特别是学术界更要有中国人的声音,引导学生爱国情怀。
郝双影老师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同学们了解疫情的基本知识和疫情在国外的情况,国家是如何迅速集合人、财、物等社会资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并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面对疫情,坚定中国抗疫必胜的决心。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讲解了新冠疫苗的基本知识和情况,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加深学生对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迫切的开学愿望,通过对疫情的目前国内外情况分析和线上教学的优缺点等介绍,安抚了同学们的情绪,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刘磊玉老师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在利用反证法说明限速酶的特点时,提醒同学们不要荒费大学期间的美好时光,保持头脑清醒,不要沉迷于网络中的游戏、抖音等,不要被一些消极的信息所迷惑,及早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比如:学习好专业知识考研,或者学一门特长,或者规划好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并为之努力,等等。不怨天尤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
刘志强老师在《病理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病理学课程教学。如在病理学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授课中,通过引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尸体解剖镜下肝脏病理改变讲解脂肪变的相关知识点,如轻度脂肪变受累器官可无明显的变化,随着病变的加重,在镜下可见脂肪变的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在石蜡切片中,因脂肪被有机溶剂溶解,故脂滴呈现空泡状。这是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下,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2月16日凌晨3时许,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结果。为救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这样的素材加深学生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理解,感受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可分割。让学生感受作为炎黄子孙应有的赤诚之心,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情怀。
侯欣欣老师在《病理学》线上教学讲到学习呼吸系统疾病这一章中的病毒性肺炎时,首先结合新型肺炎患者的尸检解剖病理报告讲授病毒性肺炎的一般病理变化特点及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特有的病理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然后引出一些病理学家们如卞修武院士主动请缨,逆行武汉,进行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尸体解剖工作。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无畏快速地探明了这一新发传染病的病理改变特征,为临床的诊疗和救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作为学医的同学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学好医学理论知识,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王丹老师在讲解肺部感染性疾病时,讲述了新型冠状病毒发展时间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并介绍了在这次疫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名的英雄和无名的英雄,将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和敬畏生命、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同时,重点强调了疫情期间如何注意自身防护,以及在战“疫”中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所学的健康知识,武装自己保护家人,学以致用。
在《分析化学》教学讲授时,宋文婷老师列举了大量伟大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在科学领域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尤其是重点讲解了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失败,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获得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抗疟药——青蒿素的过程。屠呦呦凭借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用46年的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屠呦呦的精神引导学生明白,在困境面前需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只要目标明确,坚守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王广收老师在讲授《组织与胚胎学》在讲神经元的结构时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如神经元的结构由胞体和突起两部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类,树突有多条,功能是接受信息,轴突只有一条,功能是传出信息。可类比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树突数量多,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类信息,由胞体将其整合后,形成一种综合的信息,由轴突传出,可避免决策的混乱,提高决策效率,突出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引导学生建立制度自信。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生动的“思政大课”。医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坚定战“疫”信心,凝聚战“疫”力量,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仰,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上。教师将继续利用网络做好线上教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专业课程知识讲授为载体,不同类型课程为基础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围绕“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信中写到,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